可更让人头疼的是,六月里刘备说要亲自带兵去打孙权,还刚让张飞张大爷带着上万兵马从阆中赶到江州会和。结果,之前被张大爷狠狠教训过的张达和范强,竟然偷偷把张大爷给杀了,然后坐着船就跑去投靠孙权了。
张飞的去世对夷陵之战的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,毕竟他是蜀汉阵营里最能打的大将。要是张飞还活着,刘备在安排人手时就不会那么为难,他可以派张飞单独带一支军队守在江北,同时把蜀汉最后一个靠得住的顶尖谋士黄权留在自己身边。这样的话,陆逊最后能不能偷袭成功就不好说了,说不定黄权还能想出妙计打败东吴呢。退一步讲,就算夷陵之战还是打了败仗,张飞也绝不会带着江北大营的人马一起投降曹操的。
三爷去世后,刘备在悲痛中清醒过来,决定采取行动,于是在221年7月,他亲自率领军队,向东出发去攻打吴国。
这时候,平时很狂妄的孙权终于感到害怕了,连忙写信求和。可刘备已经被惹毛了,根本不买他的账。
孙权派人送信来求和,但刘备非常生气,没有答应。
所以,孙权只能让陆逊、李异他们带兵去巫县和秭归阻拦敌人。同时,孙权也赶紧派使者去向曹丕低头求和,承认自己是曹魏的附属国。
孙权这么一搞,曹魏朝廷上下都挺高兴,因为大伙儿都瞧出来了,孙权这回是真的没辙了。侍中刘晔跟曹丕说:“咱如今已经打下了大半壁江山,就剩下吴和蜀占着那么点儿地方,还靠着山水挡着咱们。没想到他们自己先闹起来了,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嘛。咱们得赶紧趁机打东吴,等东吴垮了,蜀汉也撑不了多久了。”
但曹丕想维持自己宽宏大量的形象,觉得如果孙权都主动投降了,自己还去攻打他,那不太好看,所以想跟孙权联手偷袭刘备。
刘晔连忙给领导指正道:“您看,蜀国远吴国近,要是咱去打蜀国,刘备就有足够的时间跑回来防守。反过来,要是咱去打吴国,刘备现在正恼火呢,一听咱们也打吴国,他肯定会更拼命地想灭掉东吴,然后再跟咱们抢地盘。这么一来,咱们肯定不吃亏啊!”
但曹丕却倔强地非要接纳吴国的归顺,甚至打算封孙权做吴王。
刘晔又跳出来反对,说你老爹当年拼了老命才当上魏王。现在孙权虽有雄才大略,但名义上不过是个以前的汉骠骑将军、南昌侯。你要是现在接受他投降,顶多赏他个将军头衔,封个十万户侯就得了,绝对不能封他为王!一旦他成了王,离当天子就没多远了!现在他正处在江东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,你咋还能给他正名呢!
王位啊,离天子就差那么一点,礼节、等级、服饰这些都差不多。他只是个侯爵,江南的老百姓还没把他当君王看待。如果我信了他的假投降,给他封地,提高他的地位,确定他的君臣关系,那就等于给老虎添上了翅膀。
曹丕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,倔强地决定派太常邢贞前去册封孙权为大将军,还封他为吴王,赐给他九锡之礼,这就像是给原本处境危险的孙权送上了一份大补品。孙权没费多大力气就得到了一个合法的藩王身份,还解除了来自北方的致命军事威胁。
孙权解决了北方的曹丕问题,但面对西边的刘备,他却没辙了。仅仅过了半年,刘备就打败了陆逊在三峡的阻拦部队,眼看就要走出四川了。
于是,孙权急忙召集了五万大军,并让陆逊来当总指挥,去对抗刘备。
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,并授予他符节,让他统领朱然、潘璋、宋谦、韩当、徐盛、鲜于丹、孙桓等五位将领,率领五万大军前去迎战。
222年正月,刘备亲自率军冲破了长江峡谷的关口,成功占领了出四川的必经之地夷陵。
第二年春天正月时,刘备的军队回到了秭归,吴班和陈式两位将军带着水军在夷陵驻扎,他们分布在长江的东西两岸。
不过,刘备在攻占夷陵之后,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。他并没有选择在夷陵进行爆破登陆,而是从秭归带着大军,沿着长江南岸一路前行,翻山跨岭,直插到了夷道猇亭那个地方,也就是现在的猇亭区西南边,长江的南岸。
二月,刘备从秭归带着将领们出发,他们翻山越岭,最后在夷道的猇亭地方扎下了营寨。
然后经过佷山到达武陵,派侍中马良去安抚五谿的少数民族,他们全都答应出兵支援!
从佷山到武陵这条路,派侍中马良去安抚五谿的少数民族,他们都纷纷响应号召。
夷陵那边,镇北将军黄权接了手,负责管江北的军队,跟吴军在夷陵对峙,同时还得小心防着从临沮(就是南漳县城关镇)那边过来的魏军。
刘备为啥不选择从已经占领的夷陵北岸登陆呢?主要是他怕曹丕会从南边打过来,而且自从关羽被东吴偷袭后,江北的荆州已经被东吴控制得很稳,当地百姓的心也不向着他了。要是从江北登陆,不打下超级坚固的江陵城,根本就站不住脚。
所以能猜出刘备这次的打算是:先攻下夷陵,让出川的运输道路顺畅,再冲破夷道,夺回公安,把荆南的局面搅乱,好让曹丕趁机来捣乱,跟他一起从南北两面夹攻江陵。这样一来,就能迫使孙权跟自己谈判,或者找机会用武力夺回江陵。
那么,陆逊在紧急关头是怎么做的呢?在长江北岸,他把军队安排在夷陵和敌人对峙;在长江南岸,他重点防守夷道。夷道那地方地形狭长,陆逊把刘备堵在那里,刘备的军队就没法铺开。后来刘备不得不把军营连起来布阵,主要还是因为地形限制的原因。
蜀军分散在险峻的地方,前后扎了五十多个营地,陆逊根据敌情轻重,调动兵力进行应对和防守。
顺便提一下,演义里讲的刘备扎了七百里连营,那是有点吹牛了。刘备和陆逊在夷陵之战时,两边大概都只有5万多人,一营才一千人,所以50多个营哪里能连成七百里长呢。说刘备连营七百里,其实是从他突破东吴三峡防线开始算起的战线长度。
陆逊把刘备困在了夷道,这样既能利用两岸最后那点窄山地势困住刘备,又能让吴军的水上部队大展身手。因为长江在夷陵往东十几里的地方又开始变得汹涌澎湃了,只有过了虎牙荆门那个险要的江关,江面才会变得开阔,水流也慢下来,船只航行才安全。换句话说,蜀军的水军根本不敢冲过那险峻的虎牙江关,到宽阔的水面和吴军的水上部队较量。这一点很关键,直接让东吴的水上部队没了后顾之忧。
刘备在夷道站稳后,让将军冯习当总指挥,张南领头冲锋,赵融、廖淳、傅肜等人各自负责一部分,然后先派吴班带着几千人在平地上扎营,向陆逊的军队发起挑战。
陆逊手下的那些江东老将都嚷嚷着要和刘备大战一场,可陆逊却不答应,说咱们先看看情况再说。结果呢,刘备见陆逊好半天都没动静,就按捺不住,带着8000伏兵现身了。这下陆逊可得意了,看吧,我就说不能急着打,肯定有埋伏!
但陆逊的过分小心让东吴军队里氛围变得不太好。好多将领觉得,对面是刘备又不是曹操,况且两边人马差不多,没必要这么胆小。他们一直吵着要和刘备正面较量,可陆逊作为老大,直接一票给否决了。他的理由是:“刘备占着高地守着险要,咱们不容易突然攻打下来,就算打下来,也很难全部占领,万一情况不妙,还会影响大局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现在动手没啥好处,都老实等着吧。
这让东吴的那些老将军们对陆逊更加不满,心想怎么跟了这么个胆小鬼来打仗?咱们可是江东的勇猛之师,可不是缩头缩尾的江东之辈!
将领们都不明白,以为陆逊是害怕他们,心里都憋着怨气。
陆逊用拖延战术拖了多久呢?足足有大半年!说实话,这大半年里,其实陆逊那边更煎熬,因为他面临的内部压力山大。东吴的那些将领,很多都是跟着孙策打天下的老将,资历深得很,还有的本身就是孙家的亲信,本来就瞧不起陆逊。现在你陆逊一采用拖延战术,表现得缩头缩脑的,他们就更看不起你了!陆逊的好多军事命令,他们都直接无视了。
在准备打仗时,那些将军们,有的是孙策时期的老部下,有的是皇亲国戚,一个个都自视甚高,谁也不服谁,都不肯听别人的。
最后,陆逊实在是没办法了,只能硬起心肠来震慑大家。他拔出剑,大声吼道:“刘备可是连曹操都认可的厉害人物,你们天天喊着要去跟他硬刚,哪儿来的胆子?我虽然是个读书人,但也是主公派来带兵的!我已经忍你们很久了!都给我回到自己的岗位上,再胡闹,军法可饶不了你们!”
陆逊这番大吼大叫能起作用吗?其实也就只能管一时,毕竟那些老将才不会真的把陆逊放在眼里。所以陆逊连忙给上司孙权写了封信:刘备违背常理,不在老窝里待着,竟敢自己找上门来。我虽无能,但仰仗您的威名,顺应天意讨伐叛逆,胜利就在眼前;看看刘备以前打仗,败多胜少,照这么看,没啥好担心的。我一开始还担心他会水陆并进,现在他反而弃船上岸,到处扎营,看他这布局,肯定没啥别的花样。希望主公您能安心,别把这个放在心上。
陆逊的信说白了就是希望老板孙权能继续信任自己,并帮他稳住那些老将军们。
相反,陆逊那边乱成一团,而刘备这边则平静许多。毕竟,刘备擅长稳住心态,他这一辈子就是在对峙中一步步壮大起来的。再说,有汉末顶级“后勤大师”诸葛亮在成都负责补给,刘备可以说是毫无后顾之忧。
说实话,刘备指挥大军打仗确实不太行。跟敌人僵持也行,但你得想法子让敌人动起来啊。你得像猫捉老鼠那样,逗着敌人玩!比如给曹丕写信,说咱们一起对付孙权,这招不一定有用,但也能把孙权吓得够呛;或者派间谍去孙权那边搅和陆逊,说他不敢打仗心里有鬼;再或者时不时搞点小规模的偷袭,给那些打仗打得正起劲的老将们加把火,让陆逊那边内部更乱;还可以突然换个地方开战,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……怎么能明明占了上风却按兵不动,等着别人把你的优势给耗没呢?
刘备到底在等啥呢?他啊,就是在盼着曹丕能来掺和一脚。可曹丕这家伙,真不如他老爹精明,这么好的打吴国的机会,他就愣是一动不动。你看刘备都打吴国一年了,你要是这时候从北边打过去,孙权肯定得求饶!曹丕啊,你是不是就想等着刘备和孙权打个你死我活,然后你再出来捡便宜?但你忘了自己才是最厉害的那个吗?你有实力直接干啊,何必搞这些小聪明!有实力还用得着玩心眼儿?
到了222年的闰六月,陆逊磨蹭了半年之后,终于决定动手了。他召集手下将领们,打算在秋天刚开始的时候发起一场战斗。可没想到,将领们都不买他的账,纷纷表示不屑。他们说:“早先我们想打的时候,你偏拦着不让。现在大家都没心思打了,你倒要积极进攻,这不是瞎折腾嘛!”
众位将领都说:打刘备应该在刚开始的时候,现在却让他深入了五六百里地,咱们跟他对峙了七八个月,他那些重要的地方都守得紧紧的,现在去打他,肯定没啥好处了。
陆逊给出了好多理由,说刘备现在太过大意了,被自己磨得没耐心了,还不习惯这么热的天气,而且他还早早地布下了“互相支援的阵势”,眼下正是打败他的绝佳机会。
逊说:刘备这家伙狡猾得很,经历过很多事儿,他刚把军队集结起来时,心思特别细腻专注,咱们这时候别去惹他。但现在他在这儿待久了,也没找到咱的破绽,士兵们也累了,士气也低了,没啥新招数了。现在正是咱们夹击这家伙的好时机。
陆逊用的是什么战术呢?他让孙桓到夷道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。
孙桓另外带兵在夷道攻打刘备的先锋部队。
刘备那边早就等不及了,一看孙桓出城来战,高兴得不得了,把所有厉害的人都派出去对付孙桓了。
军队人数众多,漫山遍野都是。
陆逊原本的计划是让孙桓去冒险,自己则偷偷袭击敌营,这家伙心也挺狠。等刘备带着大军去攻打孙桓时,陆逊就集合人马,先去打了刘备留下的一个营地,结果却被打得惨败。
于是先试着攻打一个营地,但没成功。
这时候,东吴的一位老将军又劝陆逊别再打了,赶紧收兵回家吧。但陆逊却说,这次输了也有收获,我算是学到怎么打败刘备了。咱们要是再试一次,肯定能赢他们。
就在这时候,孙桓被打得实在扛不住了,赶紧派人去向陆逊求救。
陆逊在夷道遇到刘备的前锋部队,被刘备军队围住,于是向陆逊求救。
陆逊又一次坚决反对去救孙桓,说:“我把孙桓放那儿就是当诱饵的,不用救。”但那些老将们哪敢不救大领导的亲戚啊,于是又和陆逊吵翻了。陆逊连忙又跟大家解释,孙桓没危险,他要是撑不住了能退回城里,城里就安全了。我现在需要他拖住敌人,好让我实施我的破敌计划,计划一成,他自然就解围了。
安东深得人心,城池坚固粮食充足,没啥好担心的。等我想好对策,先不去救安东,安东那边自己就能解决。
陆逊的计谋是啥?说白了就是放火。他吩咐士兵们,每人拿上一捆茅草,去烧刘备的军营。
于是命令大家每人拿一把茅草,用火攻的方法把它们烧掉。
因此,咱们再琢磨琢磨,陆逊为啥跟刘备耗了半年,原因就是他想要躲开南方的雨季,好找个最合适的时机放火。
天气又干又热,正是放火的好时候。吴军趁机偷偷烧营,一下子火势就起来了。这样一来,蜀军乱成一团,谁胜谁负已经很清楚了。
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蜀军,守在那里的张南、冯习和胡人首领沙摩柯等将领全部战死沙场,杜路、刘宁等人走投无路只好投降,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地全都被敌军攻陷了。
刘备在前线听到后方被烧的消息,连忙带着攻打孙恒的主力汉军从夷道往回撤。可因为后方营地已经被烧,吴军大获全胜还挡住了他们的退路,刘备没办法,只能逃到马鞍山去。
可是,陆逊趁着胜利快速追了上来,展现出了惊人的攻城能力,一下子就让上万名蜀军将士丢了性命。
让各路人马从四面围攻他们,敌军一下子就散了架,死了好多人。
刘备又打了败仗,赶紧连夜跑到秭归,接着走小路回鱼复。可就在刘备快逃掉时,吴军又追了上来。幸好蜀将傅肜挺身而出,拦住了敌人,让刘备有机会继续跑。傅肜和他的父亲都是忠心耿耿的好汉,为了救领导,连命都不要了。
这回是孙桓追上了刘备,他不仅干掉了傅肜,还把上夔道给拦住了,让刘备没法回去。刘备没办法,只好爬山过岭,走小道,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到白帝城。
夷陵之战中,刘备亲自带领的南方军队差不多全打光了,而黄权指挥的北方军队,因为回家的路被东吴切断,只好向曹魏投降。这么说吧,刘备带出去的五万精锐士兵,几乎一个不剩,全没了。
九月份,曹丕看戏看够了,终于动手了,他下令去打东吴。孙权一看这架势,就不再追刘备了,反而想和刘备和谈。刘备呢,因为吃了大亏,没啥底气了,只能答应和东吴和好,这样一来,夷陵之战就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【刘备夷陵之战的损失有多大?】
刘备打完夷陵之战没多久,就把儿子托付给别人然后自己走了,他到底是老去的还是气死的,谁也说不准。一个辛苦打拼了大半辈子的老板,最后却没守住晚节,眼看自己快不行了,公司也被搞得快倒闭,这种打击啊,真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。
有些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说夷陵之战刘备只损失了五万人,能对一个国家有多大影响?真是没当家过日子不知道难处。刘备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候就是汉中之战刚打完那会儿,兵力也就十万出头。但这三年里,关羽在荆州被害,再加上夷陵之战的大败,他的老本基本上都赔光了。
当然,明面上的损失已经不少,但更让人担心和关键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潜在损失。这些潜在损失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:
一、你刘备集团现在是彻底没落了。本来你们蜀汉在三国里就是排名第三,现在又被东吴狠狠地打击了一番,连老本都快赔光了,还有谁会看好你、信任你呢?这种树倒猢狲散的事儿,哪个时代都不少见。
二、你刘备集团的经济实力短时间里是恢复不过来了。大家看待战争,别只想着战场上的拼杀,后勤补给其实往往更关键。刘备这次夷陵之战大败,水军步兵的物资全没了,尸体顺着江水漂流,场面惨不忍睹。那些物资给养,不是直接送给了敌人,就是被烧了个精光,想再组织场大战,短时间内怕是难了。
三、这次大败之后,本来人手就不够的蜀汉集团,运行起来更是雪上加霜。黄权,那个最厉害的军师,投降了曹魏。马良,诸葛亮本来要培养他当接班人,结果在逃跑时被步骘给杀了。张飞,打了三十年仗的猛将,还没出征就被刺杀了。冯习,南郡公安人,带兵打吴国的大将,战死沙场。张南,汉军的主力先锋,打下了夷陵,也战死了。傅肜,荆州义阳人,是个忠心耿耿的好帮手,死前还大骂“吴狗!汉朝将军哪有投降的”,掩护大家撤退时牺牲了。程畿,巴西的大家族出身,在长江上拼死战斗,最后死了。沙摩柯,五溪的蛮王,一开始火攻时就牺牲了……大家想想看,如果这些骨干和老兵都还活着,诸葛亮后来的日子会那么难吗?说到这里,真的忍不住多说一句,诸葛丞相为啥能名垂青史?他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呀。
四、军队的构成变得非常不合理。在部队里,最重要的资源其实不是人数多少,而是那些老兵。这场仗一打,刘备辛苦了几十年积攒的精兵强将,几乎都拼光了。他的军队要想再训练出战斗力,可没那么容易。没有老兵的队伍,很难团结起来,也没有多强的战斗力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,带上九个慢慢成长的新兵,五千老兵就能撑起一支五万人的军队。但要是这五万人都是新兵,根本没法上战场,看看历史上那些动辄号称有百万人的农民起义军就知道了,经常被几千人的正规军追着打。
五、内部的权力平衡被完全打乱了。原本刘备的团队里三方力量势均力敌:北方的老臣子、荆州的势力,还有益州的本土势力。这次惨败,让刘备三十年来积累的北方老将和荆州精英几乎全军覆没,益州势力的地位就开始上升了。这样一来,身为荆州势力代表的诸葛亮,日后管理蜀汉就变得更难了。比如,后来的蜀汉副首领李严,就敢直接跟诸葛亮唱反调。
六、那个“破窗效应”真是没完没了,彻底显现出来了。说到底,这还是资源不够的问题。那些资源紧缺、处于劣势的人,有时候真会被逼得没办法,只能做些不太好的选择。就拿诸葛亮后来哭着斩马谡这事儿说吧。为啥他要含泪斩马谡?还不是因为马谡把街亭给丢了。但话说回来,要是马良在这次战争里没牺牲,守街亭的任务哪轮得到马谡?马良的能力和资历不是更强吗?不是有句话说“马氏五常,白眉最良”嘛。要是马良守住了街亭,诸葛亮的北伐还会让人觉得每次都差点火候吗?这都是命啊,你一开始手里要是拿了个破窗子,那后面就只能想办法把这破窗子给用好了。
简单来说,刘备在夷陵那一仗大败,基本上把蜀汉那点儿希望都给打没了。只有明白了那时候蜀汉有多脆弱,才能懂得诸葛亮后来带着蜀汉走出困境,是多么不容易,多么值得称赞。
【夷陵之战的相关分析】
好多人因为夷陵之战的结果,一个劲儿地批评刘备,夸奖陆逊。不是说赢了该夸,输了该骂,只是咱们别这样太偏激了,也别太过分,不然就显得咱太片面了。
其实看看夷陵之战的整个过程,刘备其实没犯多少战略上的大错,陆逊采用的后发制人和火攻策略,也算不上什么特别高明的妙招。
刘备打仗时,不太能掌控那种特别大的场面,这和他的背景还有起家过程有关。就像穷人家的孩子,以后就算发财了,也不太会大手大脚花钱,这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和见识早就定型了。因此,好多大老板都需要有个厉害的军师给出谋划策,还得有能自己挑大梁的高手帮他减轻负担。你看刘备在汉中之战,不就挺出彩吗?诸葛亮负责后勤,让他没后顾之忧,法正、黄权帮他战场上做决定,赵云、黄忠这些猛将冲锋陷阵,他这不是也干得挺好嘛。
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,说起来,主要是因为两个人死得太早,一个是勇猛无比的张飞,一个是智谋过人的法正。要是张飞还活着,他肯定会带兵守在江北,那样黄权这个厉害的谋士就能留在刘备身边了。有黄权在,陆逊哪有机会偷袭成功呢?再说法正,要是他没死,那就更别提了,他是个特别明智的人,刘备还特别听他的话。有法正在,刘备就是想犯错也没那么容易。
其实,看两边打仗的情况,都还算正常,刘备没那么差,陆逊也没那么神奇。刘备的失败,就是因为他不会主动找机会,陆逊拖着他,他就只能跟人家耗着。而陆逊能赢,就是因为他特别狠,一有机会就使劲往前冲。他是个真正的狠角色,从他受气改名去投靠仇家孙氏集团,还有跟吕蒙一起算计关羽,还有这次拿孙桓当盾牌这些事就能看出来。
其实打仗这事儿,很多时候并不像咱们想得那么难,说白了,它就是想办法用上手头的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里“虚实篇”讲的那句话:会打仗的人,都是能控制别人,而不被别人控制的。这话的重点是啥呢?就是要让对手跟着你的步子来,别让你跟着他的节奏跑。简单来说,就是要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。
懂得了这个道理,好多事情我们就突然明白了。就像刘备那次为啥会输?因为他一直在等陆逊出手,人家费尽心思想出的计谋,哪能轻易就被你猜到呢?你不就很容易中计嘛!再比如在一些感情或事情上,你说什么都不管用,但总是你在付出,你千万别怀疑,对方很可能就是在耍你。
刘备为啥一辈子都玩不转大规模打仗呢?他没见过大世面,也没指挥过那么多兵马,怎么可能玩得溜嘛!要是你有很多资源,战术上就能变着花样来,还用得着怕吗?就算失败了,也能扛得住。我就派小队人马去骚扰你,时不时给你来个偷袭,或者用点非战斗的小手段来烦你……这些不都挺奏效的吗?
不论是小队人马还是大军团,一旦开打,关键都是那句“要掌握主动,别被人牵着走”。谁能主导战场节奏,谁就能占上风。刘备其实挺能打仗的,你看他和关羽、张飞两兄弟是从零开始,在重重困难中闯荡出来的,如果真没两下子,哪能创下那么大基业,打出那么响亮的名气?主要就是他在看大局上有点欠缺。这也就是为啥诸葛亮、法正这些人对他来说那么重要的原因。
总的来说,夷陵之战的侧面战场比正面打斗更有看点。像是曹丕、孙权他们的举动和心思,真的很值得咱们多琢磨琢磨,学学经验。比如说曹丕没能抓住好机会,还有孙权那个欺软怕硬、变来变去的性格,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。不过这篇文章篇幅有限,就不细说了。
总的来说,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在看问题时眼光能更全面些。我们常常说要先找到问题,然后才能去解决它,但其实好多眼界不宽的人,根本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,就更别说解决问题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